百万座驾,六大技术,热的是华为“四界”中的尊界,冷的却是江淮汽车的股价。
2月20日,尊界S800的“六大前沿智能化技术”在发布会上逐一揭晓。同时,江淮股价遭遇数月来少有的下跌,20日收盘,报跌幅3.74%;21日全天,再跌6%以上,破36元关口,并以16.6亿元净流出,跻身当日沪市主力资金减仓榜前十。作为参考,21日沪深股市双双上涨;比亚迪在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当日,其股价也喜提5.57%的涨幅。
一直擅长两条腿走路,热衷于“合作”的江淮,在多年合作中却未能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当尊界身上的神秘感逐渐消退,江淮自身长期的短板也显露出来。
其实前段时间江淮汽车的利空消息已不少,乘用车业务萎缩、重大投资业绩未达预期、2024年业绩大幅预亏……而此次发布会释放的5月上市尊界S800的消息,显然并没有让市场对江淮的预期有更多的提升。

对外合作不断 乘用车业绩不振
无论从价格还是定位上看,尊界S800都定义为乘用车的顶级产品。但是,江淮的乘用车业务并不强——即便是与各个领域的顶流车企都有合作的情况下。
在国有大型车企中,江淮是勤于“合作”的。
早在2016年,江淮与新势力车企的顶流蔚来合作并成为其代工商,帮助后者快速量产,自己也赚得数十亿元代工费。但是,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江淮的品牌形象并没有明显提升,相反,蔚来李斌还曾公开发文吐槽车辆尾标的使用,显然对彼时蔚来的产品需标注“江淮”二字有意见。
江淮与外资车企的合作,2017年“江淮大众”成立,这是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项目。次年,纯电动品牌“思皓”推出,试图以大众汽车的技术标准和江淮的本土经验打开市场,但效果平平。2020年,大众增资取得合资项目的控股权,项目改以“大众安徽”面目示人,江淮再次退回幕后。按照大众方面的规划,合资公司本就是长期项目,还需长久投入方能盈利;但对江淮而言,合资公司为其2024年的业绩带来超过10亿元的亏损,更重要的是,江淮又一次未能将这些投入转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在先后与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领域的两家一流车企合作后,江淮在乘用车领域的表现依旧微弱。江淮发布的2024年产销快报显示,乘用车版块全年销量为166763辆,同比下跌16.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1183辆,仅相当于头部新能源车企一个月的销量。
以这样的市场表现及其体现出的制造能力,江淮能否支撑起尊界的品牌形象和百万售价?

“人生还是要自己奋斗”
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江淮汽车重申了“开放合作发展乘用车”的发展战略。尊界项目是这一战略的最新落地。
但是,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国有车企,自身实力欠缺的江淮,在合作中也缺少主动权。
仍以被寄予厚望的江淮尊界S800为例,根据此前公布的备案信息,尊界S800增程式混动版本增程器供应商为东安动力。后者固然是业内颇有地位的动力系统供应商,但江淮作为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车企集团,却无法为自家生产的尊界S800提供一部满足鸿蒙智行需求的增程器。
须知,同为鸿蒙智行产品,问界系列车型的增程器便由赛力斯旗下企业自行生产,并且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两相比较,可见江淮汽车在燃油车领域数十年打拼之后,其技术积累、产品研发或者商用化水平仍不能满足鸿蒙智行的要求,只好将增程器这一环节的利润拱手让人,其身份也愈发滑向又一个“代工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