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在优化供需匹配、促进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大量新就业形态岗位,拓宽就业新空间,在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实现新就业形态从量的增长迈上质的转变?12月21日,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召开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新就业形态如何匹配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展开探讨。
金台圆桌: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 摄
向“新”而行 新就业形态加速发展
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改变着传统就业市场。
参会嘉宾表示,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于现代技术平台,对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实现业务规模和范围的大幅扩展,使劳动者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就业方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建拖。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建拖表示,从技术角度看,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分工高度细化的基础上,突破了工业时代就业时固定场所、固定时间、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的分工模式。选择新就业形态,既有来自于经济、生活的选择,也有新就业模式本身带来的吸引力,还有每个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驱动力。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人工智能+充分就业’的行动,需要数智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需要灵活用工的网约劳动支持。”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表示,万物互联的时代让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突破时空约束,开辟数智赋能新就业形态新赛道,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认为,广义而言,新就业形态应该包括所有伴随新技术出现的岗位、职业和就业机会。所谓“新”,在于互联网技术、平台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算法等最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及其融合,创造出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