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她青春年少,但是其实当她把青春流诸笔端的时候,她已经成了未来将要变成的样子。”
“我坚信这样的丰富将会被接受,这些话将会被言说、被听见,这样的生活将成为许多生命汲取能量的源泉。我坚信这就是我的使命。”
《青春手记》是法国当代思想家、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1926年至1930年间的私人记录,包括日记、笔记、摘抄、信件底稿、生活和学习计划等,共分7卷,其中第1卷遗失,现存2-7卷。
18岁到22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青春手记》忠实记录了她的迷茫和思考、希冀和悲伤、友谊和爱情,展现了一个生于20世纪初年的少女如何通过不断地质疑、剖析和自省,从懵懂惶惑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一个自由、独立、清醒的女性。
她阅读,她感受,她写作,她评判,评判他人,也评判自己,她有规律地列出详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她反复重读自己的手记……当我们翻到最后几页时,一个全新的她出现了:“我坚信这样的丰富会被接受,这些话将会被言说、被听见,这样的生活将成为许多生命汲取能量的源泉。我坚信这就是我的使命。”
波伏瓦的养女西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撰写长序,并附上近30张珍贵照片和档案影印件,涉及《青春手记》中提到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往来信件,大多为首次发表,序言与照片均收入第0卷中。
>>内文选读:
一九二六年十月的我
我活了十八年零九个月,但有过思考的人生只过了九个月。短短的九个月,却异常沉重,像过了几年之久。思想上的经历,情感上的经历,数不胜数,程度剧烈。我学会细致地分析,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他人,自我,等等)。
我在自己身上首先发现的是一种严肃,近乎苦修的严肃,无法改变的严肃,我不知它从何而来,但我接受它,将它当作一种神秘的、不能拒绝的必要。我从未想过要与之讨价还价,即便令我不适,我也不能憎恶它:这就是我。是这样的自我支配着我的生活。首先,它替我杜绝了一切不重要的东西。有一些朋友对我很重要,她们很会寻欢作乐。她们甚至不会相信有人会拒绝这些东西:网球、游泳、戏剧、聚会。她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却让我感到不舒服,怎么会这样?我想。我也不会指责这些东西是一无是处的,而当我好好思考的时候,我很清楚我拒绝愉悦是没有任何道德根据的,只是我无法放任自己享受而已。
这一点,我每回都说。这也是我话不多的原因: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似乎觉得自己很掉价。我花很长时间斟酌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去看望朋友之前,写信之前等等,我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我讨厌交谈,只是因为我无法准备,我不能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别人有时会认为我的有所保留是一种傲慢。恰恰相反,这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带给他人一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东西(要是他问我的话),我会因此感到羞愧。
当我独自面对我自己,或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我无法作出冷漠的姿态。我必须投入,即便不是整个自我,也至少是自我的一部分。
我很惊讶,大家都与我不同,我因此而难过。我难过,首先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所表达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含义。他们忘记我说过的一句话,或者漫不经心地对待我做的一件事。而在说这句话、做这件事之前,我曾犹豫了很长时间,痛苦地纠结与思考。而且,我会依据我自己来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判断,要是我做这件事很有价值,那么他们做这件事也会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我试图重塑他们的心理状态,以此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我虚构了无数悲惨的故事,但在现实里并没有发生。
我就是有这样的弱点,我无法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也无法耐心地等待未来。我想尽办法去揭开未知的面纱。我带着一种巧妙的绝望,虚构一些最不被期待的未来。或者准确来说,我一件一件想象着未来发生的事,却始终将那些自己最不希望发生的事视为最有可能发生的。眼前的时光,我为此感到痛苦,因为它是确定的。我不会对自己说“可能”,可我会重新构建现在,我将这样的重构当作一个已然的事实……即便要以别的东西为基础来实现重构也在所不惜。
我完全失去了平静与自信。我无法一劳永逸地将一件事分类:我应该对雅克的友情深信不疑,每天我都会质疑这份友情,每天我都会思考其中一方面的问题,然后整日沉浸其中。最奇怪的是,我的思考完全没有逻辑性,我的假设也不以坚实的心理学论据为基础:我想到一种可能性,对它在理性世界里是不是最不可能发生也不加探寻,便深陷其中。因而凡事种种,我都有办法自寻烦恼。遗忘,等待,这些词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许多人都懂得将困扰自己太长时间的事件或者感情暂且放下,不再被这样的困扰折磨,从中完好无损地走出来,或许等到某一天,它又会重新焕发价值。可我做不到。面对一个上了锁的箱子,我不会边去忙一些别的事,边安心地等待别人给我钥匙,而是会牢牢地把它抓在手里,急不可待地把它颠来倒去,但心里十分清楚,这些动作都是徒劳,我根本无法知道里面装了什么。或许在别处这样是有用的,但在这里纯粹是浪费力气。只是我觉得,尤其是在情感上,这么做可以确保一种深刻、一种连续性,这才是别人所不具备的。即便在书里,我也很少读到像我这么执着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违背自己的想法。我内心的一切都没有沉睡,一切都不需要被唤醒;一切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强烈的生命力;一切都存在着,无论从感情的角度还是理智的角度。我认为这才是我最本质、最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这一特征也解释了我为什么有好的记忆力——那些我认为重要的书、人、事件。我也几乎将自己所具有的全部价值都归因于这一特征;但同样也因此,我不是一个天真率直、心血来潮、无忧无虑的人。我总被自我与他人困扰着。
以这样的方式,我才能思考一切,才能通过不断地在脑中拉扯一切来厘清一切,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去丰富它们、转变它们。我也会惊讶地发现,当现实还保持原样的时候,事物已经经历了各种变化。
我认为这种习惯给我带来了许多痛苦与疲惫,但这也是我最美的光环。我并不认为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我想到一些出众的人,他们也并不具备这样的习惯。可对我来说,没有这种习惯,我就一无是处。它让我与众不同,因为我的确相信,它赋予我一种力量,这是其他人,即便是那些最乐于思考的人都做不到的。因为它,我的生活才能延续,才不会任由那么多重要的事(道德的、心理的、感情的、知识的)从我的指尖溜走。尤其是我对自我特别看重,我认真对待自己有过的每个想法、感受到的所有情绪,我必须不断地强化这种习惯才能让自己满足。我不断地咀嚼那些想法和情绪、反复咀嚼,直到它们完全成为我的一部分,而它们自身则失去了生命力和趣味。我需要一些全新的、独特的想法和情绪,只要它们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我便会为之惊叹,但我又无法忍受对它们尚未熟悉……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