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保研是研究生的主要两条路,面对这两条路,不少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那么考研和保研之间有什么区别,而这两种途径又各自带来怎样的机会和挑战?
研究生的鄙视链又是什么,从高到低是怎样的?
本文将深入分析考研和保研两条途径的差异,并为大家解答研究生鄙视链的问题。
考研和保研这两条路有什么区别。
对于研究生来说,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考研和保研这两种方式,考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
仅仅是从字面上我们就得知考研和招考是有关联的,考研中的“考”字就表明有考试,而“研”又指的是研究生。
因此由此可推知考研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出适合的人才,适合研究生这一学历段的人进行更高深的学业探究。
因此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被称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下文称之为“研究生入学考试”)。
这种旨在评价学生学术能力水平的高强度考试,其选拔机制比本科阶段的入学考试要严格得多。
也正因如此,报考这一机制的学生数量甚至可以说是我国大学生数量的50%至70%。
而根据《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报告》来看,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中人数已经达到了512.7万,而这5114.8万人的考生中,仅有不超过80万人最终能够被高校所接纳。
加之随着复试和调剂的逐年增加,今年全国的研究生总录取率不足31.5%,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行业萎缩问题,这一切都让未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那么保研又是什么呢?
保研其实就是“免试推荐研究生”的简称,是指本科阶段,院校基于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科研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推荐到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学习。
这一制度起源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较早时期,为了选拔、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同时帮助有学识、但经济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实现深造梦想。
全日制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在校学生发放推荐免试名额,这样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凭此前换更加优越的院校和自身所感兴趣的专业进行更深入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保研与考研两者之间有四大主要区别。
一、选拔机制不同。
二、准备过程不同。
三、竞争程度不同。
四、时间安排不同。
1.选拔机制不同。
由于我国的高校制度主要是本科阶段进行知识传授,研究生阶段则是知识再深入学习和探究,因此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拔,以保证学生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术探究,研究方向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目标。
对于考生而言,想要通过应试进行选拔,首先就要符合报考要求,有着能够被报考院校接纳的成绩,通常情况下就是通过分数线这一标准。
而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其选拔标准不仅仅是应试考试分数线,还有复试分数线等,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考生被其他院校录取的难度。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考研是一项“公开”的赌博。
因为考试既包括所有考研院校统一安排了全国性的初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公平性;
但是之后各院校进行了复试后录取情况或者各院校不尽相同,从而打破了公平性。
2.准备过程。
由于选择参加全国统考工作量大,且时间紧,所以早开始备战自然有利于考生占得先机。
因此每年都有不少高年级学生提前一年甚至是两年来开始备战。
这种备战方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也会造成很多知识无法深入领悟进行长时间储备。
而另一边,选择保研去读研前,有许多理工科保研生选择将实验室当成自己的第二课堂来帮助指导自己之后读研时如何去学习进行积累经验。
并且大多数同学在三年级或者大学假期之前就会开始将自己的CV(申请材料)进行整理和准备,好为之后选择安排选拔研究生提供帮助。